logo
search
短文体 > 礼仪常识 > 网站地图>

中国的社交礼仪7篇

中国的社交礼仪

相关推荐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职场礼仪极其重要,它体现出一个人的自身形象。职场礼仪不仅是一件大事,还可能改变人的一生。关于职场礼仪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中国的社交礼仪7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中国的社交礼仪 篇1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人客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重: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

中国人的“礼”:懂礼、习礼、守礼、重礼

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等。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为何要学礼重礼呢?《礼记·曲礼》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①。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中国的社交礼仪 篇2

一、政治礼仪

1、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二、生活礼仪

1、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

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2、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3、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

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

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三、社交礼仪

1、关于见面的礼仪

在古时候人与人的见面可谓彬彬有礼,热情大方,过去与不同身份的人见面更要讲究规矩,一般的见面要行拱手礼,家里来人做客要行谦让礼,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2、关于入座的礼仪

在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当中,坐席更是有主次尊卑之分。

尊者上座,卑者末座。

不同的身份做不同的位置,都是有一定的规矩。

如果盲目的做错位置将会有所失礼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中国的社交礼仪 篇3

说起社交礼仪,在国际上,英国的社交礼仪以绅士风度而闻名于世。而华夏文明则以礼貌谦和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然而西方比如英国则与之大不相同,这种因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各式各样,了解并掌握东西方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还是十分有趣的。

一、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在英国人看来,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就应该受到他人尊重。如果你看到一位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却在做服务生的工作,千万不要为了表示恭维说他做这份工作可惜了。他们会认为你看不起他现在的这份工作,也瞧不起他,脸色会明显不悦。

二、当面打开礼物

通常,中国人在收到礼物时是不会当面打开包装的,而要致谢并收起来等客人走后再打开。但是英国人则相反,他们认为当着送礼人面打开包装,表示欣赏和赞美,是对送礼人的尊重和感谢。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中国人在送给英国人礼物时,往往会为了显示客套和谦虚说“礼物没什么好的,略表心意”。当英国人当面拆开礼物时,看到实物明明很好,就会很困惑:这么精美的礼物,为什么要说不好,既然认为不好,为什么又要送人呢?

三、接受对方的赞美

中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往往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见笑了”等表示谦虚。但是英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会大方接受,并说“谢谢”,表示感谢对方对他的鼓励和尊重。

同样是谦虚,英国人的自谦首先是自信,然后对他人的欣赏和夸赞表示感谢;而我们国人则常用贬低自己的方式表示自谦。

四、服饰礼仪

在穿戴上,英国人是最讲究的,在交际应酬中非常重视“绅士”“淑女”之风。英国的燕尾服被认为是最能体现那是绅士风度的服饰,女士则一般是穿深色套裙或是素雅的`连衣裙。庄重、肃穆的黑色的服装是首选。

五、饮食礼仪

英国的宴请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茶会和宴会,茶会包括正式和非正式茶会。英国人在席间不布菜也不动酒,全凭客人的兴趣取用。一般要将取用的菜吃光才礼貌,不喝酒的人在侍者斟酒时,将手往杯口一放就行。客人之间告别可相互握手,也可点头示意。在英国,邀请对方午餐、晚餐、到酒吧喝酒或观看戏剧、芭蕾舞等,会被当作送礼的等价。

六、商务礼仪

到英国从事商务活动要避开7、8月,这段时间工商界人士多休假,另外在圣诞节,复活节也不宜开展商务活动。在英国送礼不得送重礼,以避贿赂之嫌。在商务会务时,按事先约好的时间光临,不得早到或迟到。英国工商界人士办事认真,不轻易动感情和表态,他们视夸夸其谈,自吹自擂为缺乏教养的表现。

七、交谈礼仪

英国人很有幽默感,有时他们在调侃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很严肃。他们善于自嘲,但绝不会对别人的不幸幸灾乐祸。谈正事时,喜欢直接切入主题,表达意见也不愿拐弯抹角。英国人说“no”的时候,他们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并非要讨价还价。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

中国的社交礼仪 篇4

第一点:对于女性来说,酒量可能天生不如男性好,而且,女性过多饮酒,对于身体也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对很多不善于饮酒的女性来说,千万不要开口喝第一口酒,否则之后就无法婉拒了。

第二点:在酒桌上,很多人都将劝酒当做是一种规矩,一种流行,但是对于女性来说,劝酒却不那么适宜,过多的劝酒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舒服。

第三点:有的女性可能拥有一定的酒量,但是在酒桌上,却切忌不要充大,这也是咱们酒桌文化的一种,一定要等到领导互相喝完酒,才轮到咱们一般职员。

第四点:女性比较在酒桌上遵守的礼仪,是关于敬酒的,可以多人敬一个人,但是却不能一个人去敬很多人。当然,如果你是领导的话,这样就是可以的。

最后一点,咱们要说的,就是作为女性,你可以不懂喝酒,你也可以不碰酒,但是你一定要记得在适宜的时候为领导添酒,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礼仪哦。

中国的社交礼仪 篇5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社交礼仪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现代社会的改变带来了新的社交方式和习惯,但传统的社交礼仪依然保持着其重要性。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基本社交礼仪的常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首先,在中国社交场合中,给予对方适当的尊重和表示尊敬是非常重要的。当与他人见面时,常常以握手为寒暄方式。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人在握手时一般不体现过多的力量,而是以轻轻握手为主。同时,双手臂保持在合适位置,面带微笑,表达友好和真诚。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人常常遵循先以目光示意致意,再以轻握手的方式问好。

其次,礼貌用语在中国社交场合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与他人交谈时,使用礼貌用语是表达尊重和关心的方式之一。例如,“请”和“谢谢”是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当请他人帮忙时,使用礼貌语句如“请问,能帮我一个忙吗?”会增加解答的积极性。而当他人帮忙时,及时地说声“谢谢”也能表达感激之情。

除了用语,中国社交场合中的仪态也非常重要。在中国文化中,姿势、表情和举止都能够传递信息和态度。保持端庄和宽松的姿势,不随意摆弄物品,不翘二郎腿,是传递自信和尊重的表现。同时,控制面部表情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人习惯掩饰情感,尤其是消极情感,在公共场合保持中立的面部表情是常见的。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兴趣或不关心,而是一种表示内敛和自我控制的方式。

在社交场合中,不仅仅是言行举止的表现,穿着也是社交礼仪的一部分。根据不同的场合特点,选择得体的服饰是很重要的。正式的场合,如参加婚礼、商务会议,男士可以穿西装和领带,女士可以穿连衣裙或正装。而在非正式场合,如与朋友聚餐,商务休闲活动,舒适、有个性的服装则更受欢迎。

最后,送礼也是中国社交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在中国,送礼被视为一种表达感激和尊重的方式。在各个场合中,特别是在逢年过节、生日等特殊时刻,送礼是必不可少的。选择适合的礼品是非常重要的,应根据接收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和身份地位进行选择。另外,送礼时不必太过昂贵,以避免造成负担或引起尴尬。

总之,中国基本社交礼仪常识涵盖了握手问候、礼貌用语、仪态举止、穿着和送礼等多个方面。尽管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但传统的社交礼仪仍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当我们尊重并遵循这些社交礼仪时,不仅能更好地与中国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包容。

中国的社交礼仪 篇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秘书社交礼仪口张崇琛从事秘书工作一定要懂得社交礼仪,而今天的社交礼仪便是由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演变而来的。以下便从称谓、座次以及会客三个方面来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以期能为今天的社交活动提供一些借鉴。一、称谓人在社会上交往,首先遇到的便是称呼的问题。称呼不得体,或者把别人的名字念错了,就会失礼。清代科举考试,有位考官点名时将“锡茶壶”(yangtukun)误读为“铴茶壶”(xichahu),结果贻笑大方。某大学有位研究生写信,称自己的导师为“先师”;还有一位学生写信给老师说:“我很荣幸能成为您的足下。”这都是很不得体的。先师者,已故之师也,不能用于活人。“足下”是同辈间的敬称,不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更不能宣称自己是别人的“足下”。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称谓得体呢?古人在这方面是有一套严格礼仪的。我们知道,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这些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姓是某一群人的共同符号,它与原始图腾崇拜及上古的母系氏族社会有关(早期的姓多从“女”);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字则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颜氏家训·风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因此古人自称要称名,以表示谦虚,如诸葛亮自称亮。尊者对卑者也称名,如君对臣、父对子、老师对学生皆称名。而对平辈或尊辈则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以示尊敬。如孔子自称丘,对学生也称其名,如称仲由(子路)、端木赐(子贡)等;而孔子的学生之间则称字,如称子路、子贡等。古人自己不能称字,否则就是“表德”了。但对别人则要称字,不能称名。如诸葛亮称鲁肃为子敬,称关羽为云长。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1929年,蒋介石召见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时问道:“你是刘文典吗?”刘应声日:“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刘兆吉《刘文典先生逸闻轶事数则》,《中华读书报》2002年12月18日)今天仍有这个问题。对有些老先生应称字,如王了一(力)、启元白(功)等。今天,官方的称谓一般都称官衔,这一点,古今一致。至于其他社交领域的称谓,按中国传统文化是大有讲究的。具体说有敬称与谦称、敬辞与谦辞以及书信用语等不同情况。首先说说敬称与谦称。传统文化中,一般称平辈日足下、阁下、仁兄、先生或公,称对方亲属日令尊(令严)、令堂(令慈)、令兄、令叔、令郎(令公子)、令爱(令媛)、令亲家、令夫人等,称自己的老师日师、先生、夫子等,称自己的学生曰弟、君、生等,称自己的同学日学长兄、砚兄、师兄等。这些都是敬称。而对外人称自己的亲属则日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小女、小儿、犬子等。这些都是谦称。对外人称自己的`配偶也应用谦称。如称妻子日内子、内人、贱内、拙荆,称丈夫日外子、良人、夫君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谦称只能由自己来称,别人不能称;敬称也只能由别人称,自己不能称。如称自己的父亲曰“我令尊”,或称自己的妻子日“我夫人”,会贻笑大方。为防闹出笑话,可以记住一句话“家大、舍小、令他人”。意思是说,对外人称呼自己家中辈分高或年龄大者应在称谓上加一“家”字,称辈分低或年龄小者加一“舍”字;而称呼他人的亲属,则无论什么人都应在称谓上加一“令”字。这样称呼,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得体的。再说说敬辞与谦辞。敬辞与谦辞虽不是正式称谓,但在社交场合也常常用到。传统的敬辞主要有“高”、“大”、“尊”、“贵”等,与之相适应的谦辞则有“愚”、“拙”、“贱”、“敝”等。如言及对方应日高寿、高见、高论、高才,言及自己则日愚见、愚才;言及对方日大名、大驾、大作、大扎、大函、大示、大教,言及自己则日拙作、拙笔、拙见;言及对方日尊姓、尊府、尊驾,言及自己则日贱姓、贱庚、贱恙;言及对方日贵姓、贵庚、贵省、贵邑、贵恙,言及自己则日敝人、敝姓、敝省、敝邑。传统文化中有些书信用语今天也在继续应用。如书信开头称父母日大人、膝下、膝前,称长辈日几前、尊右,称老师日师、先生、夫子、函丈、教席、讲席、道席,称平辈日足下、阁下、仁兄、先生,称晚辈在名字后加如晤、如面、如握,称女性在名字后加慧鉴、芳鉴、淑鉴等。而在信封的收信人姓名后则往往加“台甫”、“台端”、“台安”、“台启”等,以示尊重。二、座次古代朝廷、讲堂皆以南面为尊,即君主坐北朝南,故称“南面称王”;大臣面朝北参见君王,故称“北面称臣”。老师南面授课,学生北面受学。汉以前,家庭之中堂上以南面为尊,室中以东向为尊。如“鸿门宴”中的座次就是以东向为尊。《史记·项羽本纪》是这样记载的:“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刘邦是客人,按说应居上座,但项羽不顾礼仪,自己占了上座,显示了项羽的傲慢自大,也反映出汉代室内以东向为尊的习俗。汉以前的住所是堂室建在同一个堂基上,同为一个房顶所覆盖,堂在前,室在后;堂大,室小。堂后有墙,与室相隔,堂前有阶,堂的前沿不封闭,故有“登堂入室”之谓。堂不住人,仅供议事、行礼、交际、祭祀之用,室中住人。堂室之中皆席地而坐,颇似今天日本之榻榻米。秦汉以后,堂、室结构简化,堂的有些社交功能被合并于室中,因之室内的座次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会见宾客时,一般都是宾在西(右)、主人在东(左),即所谓“东家”、“西宾”。古人所谓“分宾主坐下”,即是这样的坐法。直到清代的乡饮酒礼也还是大宾位西北,而作为主人的府、州、县官位东南(见《清史稿·礼八》)。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古人车上座次的排列略有不同。古代为马车,故御者居中,主帅居左,警卫居右(又称车右)。因御者左手并辔,右手挥鞭,故须居中。今之轿车,司机旁是保镖位置,司机后是首长位置,保镖后面是秘书位置。至于左右位置的尊卑问题,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规定。周代,诸侯朝见天子,其座次以左为尊;到了战国,又以右为尊。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秦至西汉仍是右尊左卑。《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孝文帝乃以绛侯(周)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陈)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诸侯王表》:“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颜师古注日:“汉时依上古之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也。”东汉至唐宋,随着官职的以左为大,座次也基本上变为以左为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南宋末。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云:“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当时的左丞相为吴坚,位在右丞相之上。元朝曾一度以右为尊,但到了明初,又恢复了以左为尊的习俗。早在朱元璋即位的前一年(1637年)十月,即“令百官礼仪尚左。改李善长左相国,徐达右相国”(《明史·太祖本纪》)。直至明后期仍沿其制,如邱橇于万历间复官后,“已迁刑部右侍郎”,“未几,偕中官张诚往籍张居正家,还,转左侍郎,增俸一秩”(《明史·邱橇传》)。清代仍是尚左,其六部中的左侍郎亦较右侍郎位置为高。如刘统勋“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守刑部右侍郎;随大学士嵇曾筠巡视浙江海塘,迁刑部左侍郎”(道光《诸城县志》卷十三)。此后,这种尚左的习俗便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今天,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在安排座次时,都有意让地位尊贵的人坐在左边,而晚辈或地位较低的人则在右侧陪坐。三、会客古代到别人家里去作客是有若干讲究的。现按照时间的先后,将古代文献(主要是“三礼”)中有关会客的注意事项逐条排列如下: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礼记·曲礼上》)这是说在进入主人家的大门时,必定要先发出一种声音,以让主人知道是来客了。古代多半是用清嗓子的方式让主人闻知,如京剧舞台上所表现的那样。决不能无声无息地闯到别人家里,去做不速之客,那是很不礼貌的。今天则可以通过敲门或按门铃的方式告诉主人有客人来到。这种做法也适用于夫妻之间,丈夫在进入内室时也应先发出一种声音以让妻子知道。《韩诗外传》中曾记载孟子突然进入内室,发现妻子箕踞(一种很不雅观的坐姿),于是向母亲请求休妻。而孟母则引《礼记》中的“将上堂,声必扬”批评孟子“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无礼”。为何“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呢?这是因为古人一般脱屦(鞋子)于外,唯长者可脱屦于内,户外既有二屦,则并户内之长者,共三人矣。三人所言而不闻于外,必是密谋,故外人不宜妄人也。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礼记·曲礼上》)这是说入门时视线应朝下,不能举目,以免给人造成趾高气扬的感觉。入门时还要两手当心,如奉扃(门的开关)然,看东西也不要目光来回游移,以防干人之私。门原来是开着的仍要开着,原来是阖着的仍要阖着,必须尊重主人的习惯。最后一个进门的也不要把门关死,以示不拒绝后面的来客。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礼记·曲礼上》)所谓“让于客”,就是让客人先人。但到了寝室门口,主人则要先进去收拾一下(象征性的),然后再让客人进入,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如客人不肯先入,那么主人就肃拜以请,一同进入。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礼记·曲礼上、》)行而张拱日“翔”,即两只胳膊像鸟的翅膀一样上下翻动,这样的动作在室内是不允许的。“横肱”即将两只胳膊横过来,一人占两个人的地方,这样会妨碍并坐着,也是不礼貌的。古人一般席地而坐,坐时脚后跟与臀部接触,称为“居”;如上身挺直,则称为“启”或“跪”。进门后主人请你坐,你就坐,这样既比较舒服,也是尊重主人的意愿。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礼记记·曲礼上》)就坐时应注意自己的容仪,不能表现出愧怍的样子。两手应将长衣轻轻撩起至离地一尺而坐,以免不小心踩到自己的衣服上而摔倒。还要整理好前面的衣襟,勿使披散。坐下后足也不要抖动,那样会失容的。倘遇先生的书籍琴瑟在前面,千万不要跨越,应坐下后再跪而迁移之。虚坐尽量往后,表示谦虚;吃饭时尽量靠前,以防饭渣弄脏了席子。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勿髦,冠毋免,劳毋袒,暑无搴裳。(《礼记·曲礼上》)侧耳以听非但不恭,而且易生刺探别人隐秘之嫌。“嗷应”即大声呼叫,“淫视”即目不转睛地看某一件东西,“怠荒”谓容止纵慢,都有违礼仪。还有在室内走动时不可表现出倨傲的样子,站立时不可偏任一足(稍息状),坐时不可两腿向前状如簸箕。古人的冠不同于帽子,它是成年男子的标志,故不可以随便免冠。作客时不要袒胸,天再热也不要把下身的裳(秦汉之前男女皆着裳)撩起来。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礼记·曲礼上》)会客期间,无论向老师请教学业还是向他人请教问题,都应该上身挺直,表示敬意。倘遇父亲或老师召唤,也不要慢条斯理,光答应不行动,而应当说“是”,同时上身挺直。“诺”仅是漫应之,“唯”则是照办的意思,两者有所不同。毋持饭,毋放饭,毋流歃。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嗵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歇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欧醢,主人辞以窭。(《礼记·曲礼上》)“抟饭”即使劲盛饭,“放饭”谓食而无节,“流歆”即饮之而流于外,皆为不雅的吃相,应该避免。“咤食”谓以舌口中作声,会被主人当作饭食不可口,故吃饭时不可发出声音。“啮骨”即啃骨头,古人认为在宴会上啃骨头形象不佳,且易发出声音,也不要这样做。自己吃过或夹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到盘子里去,那样很不卫生。也不要把吃余的骨头扔给狗,那是贱主人之物,且两狗相争会影响人的情绪。“固获”谓必欲取之,即几次三番地要取得某一块食物,这会给人留下贪得的形象,夹菜时不可如此。“扬饭”谓以手散其热气,急欲求食之状,也是要不得的。“哒”即尝,“絮”即调,主人端上来的羹(古代的羹里面是有肉或菜的),客人不宜先尝或随便加以调和,甚至说三道四。如客人提出不合理要求,主人便以不能烹饪为辞婉拒。“醢”即肉酱,古代宴席上一般是不上肉酱的,这是因为子路死后被剁为肉酱,此后孔子便不再食肉酱的缘故。若客人提出要歆醯,则主人可以贫困乏味为辞拒绝。至于在席间“刺齿”(剔牙),古人一直以为是不雅的,更不要有这样的举动。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礼记·曲礼上、》)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礼记·曲礼上:》)共食而求饱,非谦让之道也。“共饭不泽手”是说与人一起吃饭手上不可有汗泽(脏手),因为古时吃米饭是用手抓,颇似今天新疆人之手抓饭,如果手脏了,别人会讨厌的。中国人到了汉代才开始普遍使用箸,即筷子。尊客之前叱狗,会引起客人的多心,应避免。主人让吃的食物不要唾弃,否则会有鄙恶主人馔食之嫌。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已。(《礼记·少仪》)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早暮,侍坐者请出矣。(《礼记·曲礼上、》)“先饭”即先尝食,并以此劝客人下箸。“后已”即最后停止,无论有多少客人,也无论客人进食速度多慢,主人应最后一个吃完。切不可在客人没有吃完之前,自己先放下碗筷。倘是作客于有一定身份、地位和学问的“君子”之家,当看到“君子”有下列举动之一时即应告辞:一是“欠伸”,即伸懒腰,这说明主人已经累了,不能再继续陪客了。二是“撰杖屦”,即摸拐杖,找鞋子,这说明主人有事要外出。三是“视日早暮”,即看看太阳到什么时侯了,犹如今日的看表,这说明会客时间长了,主人已有厌倦之意。最后顺便谈谈古人的饮食习惯。古人一日两餐,早餐日“朝食”、“饔”,上午九点左右;晚餐日“哺食”、“飧”,下午四点左右。故古人吃不上饭,常会说“饔飧不继”;而饔飧连称,又可指一天的饮食。如(《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古代宴会上常会有酒,这是因为酒能成礼,即酒可以作为某些礼仪的文化载体。但元代以前的酒主要是黄酒,而不是烧酒。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所以,无论孔夫子“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的酒,还是刘邦回乡“置酒高歌”的酒,抑或苏轼“把酒问青天”的酒,都是黄酒。古人饮酒是有节制的,正如诸葛亮在《又诫子书》中所说:“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可见,古人宴会上饮酒主要是为了“合礼致情”。古人席地而坐,最初食器放在席上,故日“赴席”。后来有了“案”,即一种托盘样的小桌,食器放在案上,再摆到席上,故有“举案齐眉”的佳话(汉梁鸿妻孟光),汉代以后胡床传人中国,国人才逐渐不席地而坐。胡床又称交椅,即马扎。南宋以后,交椅底下固定,后有靠背,两边有扶手,才渐渐演变为太师椅。汉代以前中国人是分餐制,有了胡床、圆桌后才出现了聚餐。总之,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即和谐,同时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又是具体而微的。而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人际交往便是免不了的,社交礼仪也永远是需要的,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永远值得我们借鉴。(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中国的社交礼仪 篇7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弄错自己应处的位置,很常见。但是这种不经意的小差错,有时会让举座不欢。

祖孙一家人围桌就餐,通常是爷爷奶奶正面尊位就坐。如果把老人挤到角落里,就是尊卑颠倒。

那么,在中国,礼仪的尊位在哪里呢?例如两人左右并列,谁尊?谁次?

我国自古一般以左为上,而现今国际上流行的礼节中,却完全不同,与我们正好相反,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右为上。

我国自古流行以左为尊,古籍《易经》中就有“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说,魏公子无忌驾车去请隐士侯嬴,“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车上空着左边的尊位,等待侯赢就坐。“虚左”,如今已经成为我们常用的成语“虚左以待”。

我国封建社会通行男尊女卑,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男左女右,即把左看成高于右。封建王朝有的设左、右丞相,也是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这是我们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礼仪习惯。

目前,我国国家的非涉外礼仪活动,仍遵照传统礼仪“左高、右低”做法。人大、国务院等举行会议、礼仪活动,均以左为上。

  • 送别时祝福的诗句(20条)
    诗人有哪些优秀的古诗词让您无法忘怀呢?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开阔我们的眼界,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是中华文化的绮丽瑰宝,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想要扩展您的阅读领域吗请阅读以下我们为您准备的必读文章",如果你用心学习这些句子你将获得一些...
  • 形容天气的歇后语有哪些(摘抄28句)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奈何不得;无可奈何;管不着;不由人愿。句子承载了人生中的希望与憧憬,许多人都有分享句子的习惯。为了满足您的需求短文体编辑耐心整理了形容天气的歇后语有哪些的相关资讯,这些策略对你来说应该有一些改进效果!...
  • 小战马好词好句(54条)
    “小战马是一只长腿野兔的名字,它几乎认识城里所有的狗。”经过整理筛选短文体整理了小战马好词好句的相关资讯,建议您将这些句子添加到您的收藏夹方便日后再阅读。在大家都在迎来发展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找寻各种各样的句子,句子可以让文章更加有效率。...
  • 疫情期间励志句子通用54句
    人们最害怕的是无常变化,要学习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变化中另谋创新,并不是停留在变化的痛苦中。~~你欣赏这些短句吗?或许"疫情期间励志句子通用54句"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 足球正能量短语72条
    用双脚踏出人生的辉煌,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保持激情和勇气,你将掌控自己的命运。~~还有哪些这方面的句子可供分享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足球正能量短语72条,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