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search
短文体 > 故事 > 网站地图>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汇集3篇)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相关推荐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寓言故事吧,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被广泛传播的寓言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1

竹信

早在公元968年,中国便发明了一种叫"竹信"(Thumtsein)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日电话的雏形。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却始于17世纪。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赐给这种通信方式的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却一向延用至今。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2

风筝传递信息

在古时也有风筝,可是它是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揣鼎编刮妆钙表水勃惊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头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3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务必的长度,再破为务必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十分麻烦,并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保存。